杨庄高中赋
筚路洪河启翠岑,尹公烛影照丹心。
群贤沥血杏坛悴,学子勤攻壮志云。
梅楼映月书声沸,桔园凝香墨迹新。
五更案头星辉淡,八角亭前绿茵匀。
清北榜频荣玉树,桃李蹊遍育翰林。
曾历师散光采黯,更经霜寒黉舍隐。
旧圃重燃鸿鹄志,新城再振凤凰音。
又闻蟾宫传佳信,扶摇再上九霄吟!
展开剩余88%《杨庄高中赋》赏析:一所豫南名校的精神史诗
一、诗境勾勒:校园景观与人文气息的交融
诗歌开篇以“筚路洪河启翠岑,尹公烛影照丹心”破题,既点明学校地处洪河之畔的地理特征(“洪河”即小洪河,西平县母亲河),洪河不仅是地理坐标,更是精神图腾。又以“筚路”呼应学校建校时的艰辛历程,杨庄高中始建于1958年,最初为普通乡高中(原名“西平十五中”),1970年代因师资流失、校舍简陋一度陷入低谷。直到1971年尹世权校长上任,才迎来转机——他延揽李逢源、余华文等优秀教师,推动学校1978年成为河南省重点高中(全省唯一农村省重点),1981年跻身“河南省首批重点高中”,2006年晋升“省级示范性高中”。
诗中“梅楼映月”“桔园凝香”“八角亭前绿茵匀”等意象,勾勒出校园的诗意画卷——梅花教学楼在月光下书声琅琅,桔园里花香与墨香交织,八角亭旁绿茵如毯,既有传统园林的雅致,又暗含“青衿勤读”的文化氛围。这些景观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呈现,更成为学校精神的载体:梅的坚韧、桔的芬芳、绿的生机,共同构成了“勤耕不辍、厚积薄发”的校园文化符号。
二、历史纵深:从低谷到复兴的涅槃之路
诗歌中“曾历师散光采黯,更经霜寒黉舍隐”一句,暗合学校的发展历程。据地方教育志记载,应指向1990年代杨庄高中遭遇的师资困境。1990年代初期,受县域经济转型影响,学校一度面临骨干教师流失、生源质量下滑的严峻挑战。据《西平县教育志》(2018版)统计,1993-1997年间全校流失高级教师12人、学科带头人8人,教学班数量从32个缩减至19个。这一时期的“黉舍隐”不仅指物理空间的局限(原校址位于滞洪区),更隐喻教育生态的式微。
1990年代末的师资危机恰似“霜寒”,但学校通过1998年启动的“名师工程”实现逆转:一方面引进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优秀毕业生,另一方面选派教师赴北京师范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进修;2001年启动的“名师孵化计划”(如特级教师王勇彦领衔的课题组)更如暖阳破冰。至2000年已重建省级骨干教师梯队,2010年,学校已拥有特级教师4人、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,实现从“师散”到“师聚”的蜕变。
诗中“曾历”“更经”的时空张力,揭示名校成长的普遍规律,“凤凰音”既指2015年学校入选“全国百强特色学校”,亦隐喻教育生态的凤凰涅槃。
三、精神解码:困境中的坚守与革新
1990年代师资流失期间,学校首创“城乡教师轮岗制”,与郑州外国语学校建立帮扶机制,定期选派教师交流;同时推行“青蓝工程”,以老带新形成教学接力。这种“逆境共生”的智慧,在诗中凝为“群贤沥血杏坛悴”的悲壮与“重燃鸿鹄志”的坚韧。
即使在办学条件最艰苦的时期,学校仍坚持“三不原则”:不减课时、不降难度、不放任自流。1995年毕业生张宝成(后成为回族歌集《和平的祈祷》编者)回忆:“煤油灯下的晚自习,老师用炭笔在黑板上演算,粉笔灰落满中山装。”这种精神在“桔园凝香墨迹新”中得到诗意升华——物质匮乏年代的文化馨香,反而淬炼出更纯粹的教育初心。
1990年代师资危机倒逼出“开放办学”模式,与2023年百日誓师大会展现的“数据化备考”(如窦勇演讲中提到的苏炳添案例)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。
从尹世权校长(1970年代)的“勤耕精神”到当代“五育融合”理念,学校始终以“旧圃重燃”应对时代挑战,正如2024年校庆提出的“新洪河教育观”——既扎根乡土,又面向未来。
诗中“旧圃重燃鸿鹄志,新城再振凤凰音”正是对这一变迁的凝练:从“洪河湾的乡高中”到“县城西区的现代化校园”(2003年整体搬迁至县城西侧,占地近300亩),“旧圃”与“新城”的对比,既见证了学校的成长,也象征着“凤凰涅槃”般的重生。
四、精神内核:师生共铸的“勤”与“志”
诗歌的核心主题是对“勤”与“志”的赞颂。“群贤沥血杏坛悴,学子勤攻壮志云”一句,高度概括了师生的付出:教师“沥血”耕耘(如尹世权校长为学生送饭、安排车辆,谭胜功老师历时6年搜集《冯玉祥军歌选》),学生“勤攻”不辍(如刘俊老师班级高考升学率高出40%,翟素英老师班走出多位清北学子)。“五更案头星辉落,八角亭前绿茵匀”则以细节传情——教师五更备课、学生清晨苦读的场景,与校园景观融为一体,凸显“勤奋”是学校的精神底色。而“清北榜频现芝草,桃李蹊遍蔚翰林”则是对成果的总结:自改革开放以来,学校共培养23名清华北大学子、2280名重点院校学生,硕士1137人、博士237人,更有257名学生入党、632名学生获县以上表彰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“勤奋、严谨、求实、创新”校训(尹世权校长提出)的践行,也是“用知识改变命运”的朴素信念的传承。
五、时代回响: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共荣
诗歌结尾“又闻蟾宫传捷信,扶摇再上九霄吟”,既呼应历史上的“清北捷报”,也指向学校的当下与未来。如今的杨庄高中,拥有综合楼、科技楼、学生公寓等现代化设施(藏书25万册、实验室10个、多媒体教室2个),师资力量雄厚(特级教师3人、高级教师95人、省级骨干教师13人)。但学校并未迷失于“现代化”,而是坚持“素质教育全面化、人才培养个性化”:开设第二课堂、鼓励文体活动(如音乐教师谭胜功的创作、体育方面的全国先进单位荣誉),注重“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”全面发展。这种“传统与现代并存”的办学理念,正是诗歌中“旧圃”与“新城”、“鸿鹄志”与“凤凰音”的深层呼应——既保留了“勤耕不辍”的精神内核,又融入了“与时俱进”的时代气息。
结语:一首诗与一所校的互鉴
《杨庄高中赋》并非单纯的校园写景,而是一首写给教育的“赞美诗”。它通过“景观—历史—师生—成果”的脉络,展现了杨庄高中从“乡高”到“名校”的成长历程,诠释了“勤奋、坚韧、创新”的精神内涵。正如尹世权校长所说:“认准目标、持之以恒的严谨精神,永远是教育的灵魂。” 这种精神,不仅属于杨庄高中,更属于所有坚守教育初心的“追光者”——他们用汗水浇灌“芝草”,用智慧点亮“翰林”,让“凤凰”的歌声,永远回荡在豫南的土地上。
1990年代的师资困境是杨庄高中精神成色的试金石,而诗中“霜寒”与“凤凰音”的辩证,恰印证了教育生态的韧性——真正的名校,从不在顺境中定义辉煌,而在逆旅里铸就永恒。这种精神,正如洪河之水,纵使九曲十八弯,终将奔涌向海。
文:罗金辉 学职健(北京)咨询服务有限公司
图:来源于网络
发布于:北京市晟红网-配资知名证券配资门户-实盘配资app-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